取保候审为什么要收监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允许其暂时不被羁押,而在一定条件下等待案件进一步处理的一种强制措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会被收监,主要原因如下:
违反取保候审规定
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被取保候审的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干扰证人作证: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得干扰证人作证,否则可能会被收监。
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司法公正,一旦被发现,将可能导致被收监。
案件性质或情节变化
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或证据: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了新的犯罪事实或证据,且这些新发现足以改变原有的强制措施,那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会被重新收监。
案件性质或情节重大转变:如果案件的性质或情节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不再适宜采取取保候审这种非羁押性的司法措施,那么被取保候审者也会面临再次被收监的风险。
法院判定罪行严重
判处实刑:当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罪行严重,需要实际执行刑罚时,会将其重新收押以服刑役。
缓刑不适用:与缓刑相对的是实刑,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判处实刑,则必须收监执行。
其他原因
社会危险性增加: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增加,比如有逃避审判、干扰司法活动等风险,法院可能会决定将其收监。
取保候审条件不再满足: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如果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可能会被收监。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后是否会被收监,取决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遵守相关规定,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判决。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或者案件性质、情节出现了重大变化,或者法院最终判定其罪行严重需要执行实刑,都可能导致被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