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元收藏一件毕业生作品?背后的故事你不知道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章咪佳
7月23日、24日、25日连续三个晚上,年轻人们在讲艺术故事。
中国美术学院“七十二变 Metamorphoses”2025毕业季之“七十二计”毕业创作线上分享会举行,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不同分学院的近60组毕业生们,围绕毕业创作展开讲演,呈现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与思考、他们观察世界的多元视角。这场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们与世界的对话,再次掀起了“后毕业季”的一波热度。
今天要特别讲述其中一个毕业创作故事,它起先是一个吸睛的数字,当人们真正了解作品的材质和创作的工艺,它让人看到了数字的具象化了:什么是传承,什么是时间。
一切要从这条50万的“美人鱼”说起。
50万元!没错。
这是中国美院毕业生一件作品的价格。它极可能是今年整个毕业展作品中最贵的,这还是一位本科生的作品。
这条“人鱼”,是阳晨恺花了两年时间塑造的。
你可能会好奇,它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贵?它的价值在哪里?
50万,一件漆器
记者联系上漆艺专业本科毕业生阳晨恺这天,是他准备前往日本求学的前一天。
留学计划因为毕业展有了一个不小的转折:申请日本艺术修士(研究生)需要展示作品实物,他原本打算带着毕业创作《潜渊》东渡。
但是,带不走了,这条3.65米高的大漆“人鱼”被买走了。
中国美院毕业展6月1日开幕后,这条“人鱼”就迅速走红社交平台,展期里不断地有粉丝来现场打卡并且回到网上在阳晨恺的帖子里返图。
那天傍晚,一位藏家逛到象山校区手工艺学院的展区,和许多毕业生现场交流了创作意图、工艺技巧,当看到这条“人鱼”时,他眼前一亮。

这是展区最后一件作品,摆放位置并不显眼。但是,好作品总是会发光的。
阳晨恺没在现场,藏家托正在展区值班的手工艺学院老师联系他,询个价。
一开始,阳晨恺并不想“卖”,“感觉就像卖了自己的孩子。”“我只是想做这样一件作品给世界看看。”他说。
藏家承诺,这件作品不会被尘封,而是直接进美术馆,让更多人看到。阳晨恺想了想,同意了。
但心里终有不舍,阳晨恺第一反应还是“最好不要成”,他和老师商量:“我报100万行吗?”
在展区里等回音的这位藏家是当代艺术家武宁亚,他还有一个名号叫“乌鸦”,他主理的“乌鸦艺术”,属于头部艺术账号,圈内很多人关注。
综合考虑一番后,阳晨恺又报了一次价,50万元。仍然有点“劝退”的意思,这件作品对他来说“卖多少都不合适”,他只能“迅速估算了一下成本”,表示这个价格不再是随口报的——而从市场眼光看,50万元收藏一件学生作品也不低了。
没想到,“乌鸦”当即接受了这个价格,他说自己每年都到美院来看毕业展,今年更是冲着“大漆”作品来。
接下去,他准备把作品运到在郑州的美术馆,作为一场大展的重磅作品展出。
那个下午,23岁的青年艺术家,人生第一件重要的大型作品成交。
它为何这么贵?
很多人可能好奇,什么样的学生作品可以卖到50万?
阳晨恺介绍,他用了浙江天台山的非遗工艺干漆夹苎,以大漆、苎麻等为原料,经过层层包粘、打磨及装饰,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作品,大三那年,他做了上半身,大四毕业创作,他做了下半身。
“几乎所有文化都会出现人身鱼尾的人鱼形象。而在所有文化里,人鱼传说常围绕人性的贪婪、欲望、选择与代价展开。我希望这件雕塑带有一种矛盾的反差,同时具有跨越文化的,属于全人类的痛苦、矛盾与悲悯。”他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
阳晨恺手机里有一张布展时的照片,他一个人扛着“人鱼”路过河边,正往山上的民艺馆展区走。
对,120*40*365厘米的“人鱼”,只有30多斤的重量。

这是大漆艺术的一种反差,脱去泥胎以后,一层一层地包裹、上漆、晾晒、反复地调试,隽永的时间打磨出来的作品却是极其轻盈。
做漆艺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体会的是坚守和等待,把自己抛在社会流动的时间之外。


所以,阳晨恺那天迅速估算出来的成本,以大漆为主的原料成本之外,更多的是对这些时间之外的尊重。
而一件大漆作品背后,伴随着的还有无数次过敏。在制作大漆的过程中,10个人里有9.5个人会过敏。阳晨恺也不例外,怎么办?只能靠身体去适应,实在坚持不主了,就吃点药缓解。

系里的老师总结这件作品的价值,放在第一的是:时代性。
“你看,这条美人鱼是没有性别的,其实是蕴含了作者一些对性别的思考。这是一个23岁年轻人所关注到的社会现象。”老师告诉记者说,“他们这代学生可能比我们更会表达。等50年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作品,它们的产生和对社会的关注,这一点让我们觉得它的艺术价值很大。”
“一件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既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同时又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也是这些年我们培养学生所关注的两个点,对于毕业生来说,市场的认可让他更加有信心坚定走创作的道路。”
让漆艺更加普及
记者关注到,这几年,国美毕业展中,大漆的毕业创作一直很稳定,不会受到流行的趋势左右;一些感兴趣的买家收藏意愿也不容易被经济状况影响。
也就是说,即便是有限的投资,漆艺作品也会被认为是保值的选择。去年国美毕业展成交价最高的作品,也在漆艺,有藏家以47万元的价格买下一位研究生创作的一套漆艺家具,同时还订购了一套。
在中国,喜欢漆器的人,都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经济基础,对于喜欢的作品也不会讨价还价,因为他们知道漆器的价值。
今年,除了阳晨恺的作品外,漆艺专业还有另外两位研究生的作品也被当场收走了,一件作品是漆画,3万元一幅;另一件是漆器,4万元一件。
在中国,漆艺是一种传统制造工艺技术。
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中国先民割开漆树树皮,采集流淌下来的乳液加工成涂料,便有了光泽明亮、防水防腐的大漆,又名中国漆。
从漆树流出时的乳白色,到氧化干燥后变成红棕色,稍厚几近黑色,大漆的色彩基调中含有一种国人特有的内省静穆的审美趣味。
在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件漆弓。它出土于跨湖桥遗址一处墓葬之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经碳14测年,其年代距今约八千年,刷新了此前由河姆渡遗址出土漆碗所保持的记录,将我国古代使用漆器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是研究我国漆器发展历程的最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漆器制作流程十分复杂,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等。其中打磨和阴干贯穿于漆器制作的所有步骤,十分考验制作人的耐心。
走进中国美院漆艺专业的工作室,里面堆了百年漆树原浆,以及几十种传统工具。老师带着学生调漆配比、试温度湿度,比上化学课还刺激。每年,系里还会组织学生去湖北漆树林采风,跟着漆农学割漆。学生们每天8小时站着做漆器,手上沾漆洗不掉是常事,但看着素胎变美器,成就感爆棚。
而漆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有自己开漆器工作室的,还有给奢侈品牌做漆艺设计的,更多的会去日本。因为日本对于漆器的了解和普及,更为日常。日本的每个家庭几乎都会有一套漆器。
在互联网平台上,颜大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漆艺推广者,2020年她从国美漆艺专业毕业后,从事原创设计和制作,亲手把中国古老的漆艺变成各种漂亮的首饰,送进寻常百姓家。2023年1月,她还发起了一个计划:要做1000件大漆首饰。
几天前,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一张过敏的脸,用了一根冰镇的“碎碎冰”,敷着,缓解症状。她说,接触大漆8年,这次是真的破防了。“大漆不会放过触碰过的每个地方,就连肩膀都不放过。”
但是,看到这门古老的技艺,经过自己之手,得到传承和创新,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出炉并受到大众喜欢时,颜大玖觉得一切又是值得的。
这也是漆艺人的共同心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