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横琴湿地“种”生态:湾区共探自然教育新路径

2025-05-11 16:50:00

5月10日,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于横琴天沐酒店举行。论坛汇聚大湾区专家学者、学生团体及社会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展开深度交流,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公众生态意识提升,助力琴澳与大湾区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自然教育:从“认知”到“共生”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大湾区自然教育的重要实践地,近年来通过研学课程、生态体验等活动吸引澳门与珠海学生参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莫雅茜讲师指出,自然教育需考虑受众的认知发展水平、背景经历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设计。如针对学龄前儿童注重趣味性及丰富的感官体验;中小学生学阶段可更深入地探索湿地动植物与生境,及湿参与地保育实践。

黄胸鹀。陈什旺拍摄

随着学校及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教育的越来越重视,邀请学生走入自然、共同参与的生态活动也频频“出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下称“城规建局”)积极推动生态环保的科普教育及宣传工作,旨在引导社会上的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提升生态保育意识,从而加入到保护环境的社会议题中。通过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促进粤澳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众所周知,横琴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需要有效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城规建局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中,成功建成合作区首条自然教育径,自然教育径有机融合湿地生态元素,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昆虫、鸟类等科普资讯。

据了解,2024年3月正式启用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因应湿地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设计包括参观导赏、研学课程、讲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元生态活动,满足学生、亲子家庭、社会公众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些设施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的宝贵场所,为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多元化的活动能够联动学生团体亲手参与生态修复,将课堂延伸至湿地实践,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生态保育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就是为未来培养具备环保意识、主动肩负环保责任的新一代公民,从而有效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城规建局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横琴每年都会举办的“横琴自然周”“横琴观鸟邀请赛”等品牌主题活动,吸引数万名公众参与,推动自然教育从个体行动升级为全民行动。

以“横琴自然周”为例,自2024年起提出“万树计划”的核心目标,在活动期间于合作区内种植一万棵树苗,在一年内种植十万棵树苗。除了邀请市民到横琴植树,亦不时邀请市民亲自对植下的树苗进行护理,加深市民和这个地方的感情联结。横琴自然周活动自第一届以来吸引12.5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3.5万人次澳门市民。

多感官体验:让孩子全面成长

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原校长孟祥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然教育方面深圳与香港的经验,提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的理念。“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心灵感受,都是自然教育的关键。”孟祥伟表示孩子应该多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多感官去体验,去成长。

一直以来,横琴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布局从未缺失——二井湾湿地公园则新建成合作区首条自然教育径,早已免费向公众开放。自然教育径沿线设置红树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昆虫、鸟类、水獭等五大科普主题,内含科普解说牌、观鸟亭、昆虫箱、草地教室等,全方位展示二井湾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相关知识,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自然学习与体验的绝佳场所。

谈及琴澳两地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协同开展生态教育,孟祥伟建议道:横琴借鉴深圳“一车二轮”协作模式,联动保护地与学校开发分龄课程,打造“可触摸的生态教科书”。

区域协同:从经验共享到生态共护

生态环境教育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必修课。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重塑——通过认知湿地如何涵养水源、候鸟为何跨越千里,人们得以理解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精密;通过亲手种植红树、观测水质,青少年从实践中领悟“保护”二字的分量。

去年1月1日《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正式施行。《条例》共21条,着眼构建生态环境“大教育”格局。对政府部门和重点监管单位的生态环境教育,《条例》作了重点安排,也做了相应的制度设计。

水岛生态岛改造。

由此可见,唯有让生态意识扎根于教育、浸润至生活,才能让下一代真正成为“自然的守护者”。而对于本就自然禀赋优异的横琴而言,如何发挥横琴的“窗口”优势,通过常态化研学项目深化两地生态认同,成为琴澳两地的共同课题。

据了解,城规建局已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澳门科学馆等合作举办“澳门学生科技教育普及计划”,“‘义工fun,你我都有份计划’学界义工走进湾区交流活动”等针对澳门学生的教育品牌活动。透过两地的优势,如澳门环境教育的要求,科普工作的经验、横琴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内专家师资等、设计了一系列的特色户外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获得深刻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为他们热爱自然的心播下种子,至今已逾41所澳门学校,逾5000名澳门学生受惠。

未来展望:让自然教育扎根生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自然教育需突破传统课堂,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城规建局计划拓展“自然教育+”模式:开发“小小科学家体验”等特色体验活动,进一步完善横琴自然公园科普设施建设;推出湿地主题文创、科普出版物,并通过公众号“横琴湿地”持续传播生态知识。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自然教育生态圈,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针对“自然缺失症”现象,深圳提出的“野趣城市”理念亦被纳入讨论——通过保留湿地原生风貌、设计自然游戏空间,让孩子在泥泞中奔跑、在树丛中观察,重建与土地的连接。正如孟祥伟所言:“自然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代人理解——保护生态不仅是责任,更是与自然共生的本能。”

横琴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 朱鹏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