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城夜宴进化论①|南强街片区:从老街巷到新地标,从不追求当“网红”

2025-08-31 19:32:00

开篇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昆明的街头正悄然发生一场“夜宴革命”。从南屏街的流光溢彩到同德广场的烟火升腾,从双桥夜市的市井喧嚣到1903街区的潮流碰撞,昆明的夜间经济正以多元形态,丰富城市消费图景与生活美学。

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全国文旅热词、“旅居云南”渐成品质生活新选择的背景下,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正以夜间经济为切口,激活城市消费与文旅融合新动能。随着近期《昆明市促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夜食”“夜购”“夜游”“夜娱”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注脚,更成为展现云南生活魅力、服务旅居需求的重要载体。

今起,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推出“春城夜宴进化论——昆明夜间经济破圈之道”系列报道,将踏访昆明各地的特色街区,捕捉旅居体验中的烟火细节,聚焦行业痛点与专家建言,探讨夜间消费的升级路径、模式创新及与城市文旅融合的新可能,为昆明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华灯初上,昆明城的喧嚣渐次沉淀,南强街片区的夜市悄然苏醒——灯笼在青灰瓦檐下摇曳出暖黄光晕,老字号小吃摊的香气裹着晚风四处弥漫,摊主们热情的吆喝与食客的笑声交织成一篇鲜活的市井乐章。

烟火漫巷:

解锁昆明夜生活的美味与文艺

走到南强夜市入口,各种美食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或浓郁、或清爽、或醇厚,丝丝缕缕钻进鼻腔,瞬间唤醒人们的食欲。看到门口的标志性打卡点——小火车头,就知道这里是南强街巷了。

顺着人流往里走,整条街被各种美食围得满满当当,却又错落得恰到好处。从现烤乳扇的奶香、傣味舂鸡脚的爽口,到捞汁小海鲜的酸辣清爽,数十种滇味小吃齐聚一堂;从泰国手工舂沙拉、越南小卷粉,到清迈凉拌猪肉粉、泰式烤猪肉、泰国芒果饭,各具特色的异域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的美食还在不断上新。一家挂着“全场昆虫9.9元/串起”招牌的小吃摊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蜘蛛、蜈蚣、蝎子、核桃虫等几十种昆虫整齐摆放,令人既惊讶又好奇。记者看到,有的市民只是远远观看,有的则鼓起勇气尝试,还一次点了好几种昆虫。

如果你以为南强街只有吃的,那就错了。这里还有南强街八十八号院剧场。作为云南首创的庭院式剧场,多年来这里为市民与游客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话剧演出。这些剧目既有历史题材的庭院话剧《问心》,也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创作的《我的闻先生》等。话剧演出让人们在享受美食、感受烟火气的同时,还能沉浸在艺术氛围里,领略昆明的历史人文,体会不同时代的故事与情感。

蝶变升级:

从老旧公转房到昆明夜地标

如今满是烟火气的南强夜市,很难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的模样。回溯到2009年,彼时的南强街与现在的繁华景象截然不同——拥挤的公转房里,一个院子住着十多户人家,到处都是斑驳的墙面和老旧的设施。

茴香集团旗下昆明伍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划主管何云生告诉记者,当初集团发现了这片街区的价值,没有选择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怀着“修文物”的敬畏之心,以“以旧修旧”的方式,开启了漫长的修缮之路。逐院梳理产权、逐砖修复墙体,把现代设施巧妙融入传统四合院结构,让那些濒临褪色的木梁、雕花窗棂重新焕发生机。这份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也为南强街种下了“有温度”的基因。

2016年开街之初,修缮后的南强街便以清新的传统风貌吸引了昆明人的目光。一间间民居摇身一变成为特色餐厅,滇味菜的醇厚、创意菜的精致,让这里成为昆明人聚餐休闲的好去处,也为街区注入了初步的商业活力。

2019年南强街巷响应国家号召,在五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作为云南省首个夜市经济试点打造。那时的昆明,像样的夜市寥寥无几,南强街凭借独特的传统街区氛围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市民和游客都喜爱的夜市。

不同于许多追求“网红感”的夜市,南强夜市自诞生起就有清晰的初心——不做单纯的景点,要展现昆明人自己的生活休闲方式。何云生说,正是这种坚守,让这里的烟火气格外真挚。南强街巷也因此屡获殊荣:2019年被评为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21年获“云南省休闲旅游示范街区”称号,2022年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称号。

多元体验:

营趣非遗交织的昆明闲逸夜

随着夜市人流量不断增加,最初仅300米长的夜市已无法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2021年,茴香集团依托南强街核心资源,把夜市拓展至旁边的金碧公园小广场,打造南强街二期。“当时露营经济很火,我们就以‘城市露营地’为核心概念,建立了白天喝咖啡、晚上小酌的特色区域,同时融入文创消费,进一步扩大了街区影响力。”何云生说。

记者来到塔噜瓦瓦露营地,几间咖啡店与小酒馆错落分布,月亮椅整齐摆放,每张桌子上都点缀着一束向日葵,既文艺又清新。傍晚时分,微弱的串灯逐次亮起,柔和的灯光点亮露营地——既保留了露营应有的自然野趣,又增添了都市生活的精致感。坐在月亮椅上品尝各式酒饮,看着来往的人群,有的拖着行李箱,有的拿着相机,三三两两笑语不断。此刻,白天的焦虑与烦躁渐渐消退,只留下当下的宁静与惬意。

从露营地往前走,是以“芳香”为主题的集市,这里聚集了九十多个商家。“每天大概下午两三点开始营业,人流量很大,生意也不错,外来游客比较多。”一位做穿戴甲的摊主告诉记者。沿着街道走,每个摊位都各具特色,有民族风情饰品、小机器人饰品、毛线钩织挂件、宠物手工零食等。“这个集市原创性很强,我很喜欢。”来自无锡的吴女士笑着说。

再往前,就是非遗展区。在这里,摊主们会细心讲述非遗产品的故事。走完整条街,不仅能看到云南斑铜的独特技艺,还能感受华宁陶孔雀蓝的瑰丽、白族扎染的魅力,以及云南瓦猫镇宅纳福的美好寓意。

风味交融:

滇台烟火碰撞的跨界夜街区

逛完南强夜市,对面就是今年4月开业的昆明台北夜市。这条街由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五华区政府联合昆明云台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是一条台湾风情特色美食街。

整条街融合了滇西古建筑的牌坊、闽南古厝风格的摊车商亭,以及来自台中的眷村彩绘。头顶百家福,脚踏青石板,看台湾“风狮爷”和云南“瓦猫”的跨海互动,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在此交融。

下午五六点,台北街就已热闹非凡,整条街的美食琳琅满目:蚵仔煎里的海蛎颗颗饱满,咬开时鲜汁顺着嘴角溢出;大肠包小肠用油润的香肠裹进软韧的糯米,香气十足;眷村牛肉面的汤头熬得浓醇,一筷子下去,满嘴是地道的滋味……

夏夜更少不了各类甜食饮品:花生卷冰淇淋、手工爱玉冰、清补凉、绵绵冰、黑糖珍珠奶茶、九份芋圆、古早鸡蛋仔、车轮饼……甜香交织,令人目不暇接。

据昆明台北街营销部工作人员介绍,自4月19日开街以来,街区人气持续高涨,日均客流量稳定在一万人次以上,已成为昆明夜间消费的新地标。

不断突破:

书写昆明夜经济的多元篇章

在昆明夜市经济相继发展的背景下,南强夜市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何云生表示,为了解决“同质化”和“周边15条小吃街竞争激烈”等问题,茴香集团计划升级导视系统,引入AI电子讲解功能,以提升游客体验。

针对游客停留时间短、业态相对单一的问题,街区还启动了正街400平方米院落的改造计划,计划引入非遗体验馆、书店、非遗瓦猫博物馆等互动性业态。此外,还不断从州市引进尚未在昆明市场普及的特色小吃,扶持品牌主理人进行孵化,以差异化竞争突破发展瓶颈。

从老旧街巷的改造新生,到成为昆明夜经济的亮眼名片,南强片区夜市的发展始终以“丰富夜经济形态”为核心脉络不断前行。它从未停留在单一消费场景,每一次的业态创新,都是对夜间经济需求的回应。未来,随着非遗体验馆、书店等互动业态的落地,南强街有望推动夜经济从“烟火消费”迈向“深度文旅体验”,让夜晚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继续书写昆明夜经济的多元篇章。

部门声音:

以南强街为引领,打造五华区夜间经济

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以南强街为引领,系统打造夜间经济新载体,逐渐形成了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格局。

作为昆明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南强街巷已成为五华区夜间经济的“金字招牌”。片区涵盖南强街、鼎新街、金碧公园等区域,日均人流量超过4万人次,年营业额超2.5亿元。依托美食文化、街头艺术、非遗展示、文化创意等多元元素,吸引40余个特色餐饮品牌入驻,并以南强街八十八号庭院剧场为平台,传播本土原创剧、弘扬非遗,打造昆明城市夜生活的独特名片。

在南强街之外,五华区还培育了多个夜间经济新亮点。五华区投资促进局有关人员介绍,高山铺多肉口袋公园通过“以景带商”,将30余万株多肉植物、智慧夜景与文化符号相结合,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消费的热门地。云南·昆明百年米轨记忆夜间经济项目,保留了百年米轨铁路的历史风貌,融入了现代文创元素。麻园米轨西园路至滇缅大道街区设“麻园记忆寻味集市”、滇缅大道至虹山东路街区设“邻里集市”、虹山东路至建设路街区设“文创集市”、建设路至莲花池正街设“文化长廊”、莲花池正街至民院路设“民族美食荟萃廊集市”、小菜园设“东南亚国际集市”6个集市街区,形成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政策保障也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2024年10月,五华区出台《空置用地临时利用实施细则》,对夜市、集市、空置用地临时利用的管理和审批流程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策划 何晓宇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热孜完古丽 李思妤 文 龙宇丹 摄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曹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