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谣诗人到音乐产业推手 归来再出发

7月12日,洪启在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上。(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蔡俊)“每次飞跃天山,心情都特别激动。博格达山峰最能慰藉我心情,看到它,我就知道到家了。”近日,音乐人洪启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感悟。从去年年底开始,他逐渐把工作重心移回乌鲁木齐,这美丽的城市,因自己年迈的老母亲,也因音乐文化环境日益繁华,他对家乡愈发依赖和亲近。站在天山脚下,为家乡写一首歌,并推动新疆音乐产业发展,成为他乐此不疲的事业。
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央视献礼电视连续剧《石榴正红》的音乐总监,洪启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很满,夜里两三点还在搞创作。他说,为推介家乡,熬再多的夜,也值得。
而此前不久,由洪启参与,天山区委宣传部、天山区委网信办等共同主办的“乐舞天山·西部歌城”街头艺人招募启动仪式成功举办。这也意味着,今后以“音乐赋能文旅”,通过街头艺术激活景区经济的特色艺术IP孵化平台,就此搭建。
洪启是中国当代民谣代表性人物之一,亦被看作新疆新时期重要的“传歌人”。他的第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原创歌曲是《红雪莲》。此后,他相继发表唱片《红雪莲》《阿里木江,你在哪里?》《九棵树》《谁的羊》等。长年耕耘,令洪启蜚声新疆及全国音乐圈。
目前,他被业内冠以音乐艺术家、民歌诗人、歌手等称号,且以音乐产业专家的身份,活跃在全国流行音乐圈。
“从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电台里播出王洛宾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到现在演艺经济逐渐繁荣,我们这一代音乐人,参与和见证了新疆流行音乐体系变迁之路的全过程。”7月17日,洪启对记者说,这个过程正是新疆大地各民族团结奋斗、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历程:“我们这一代音乐人,拥有过最美好的音乐发展时期,未来,还会更美好。”
游子归心,天山脚下的创作新篇
1973年,洪启出生在新疆和田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里孩子多,无法养活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父亲把他送给了一对来自浙江淳安的支边夫妇——洪文标和余佑春。20世纪70年代,要买到奶粉很不容易。母亲余佑春托一个上海来的朋友,买到上海奶粉和鱼肝油,把心爱的儿子喂活了。养父母用爱给予了他新生。
4年后,弟弟洪雁出生。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太好,但孩子们的合理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后来,洪启参军入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阿克苏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业余时间,他唯一的乐趣是唱歌。戈壁滩上,他和战友黎强就着一把吉他开始了最初的吟唱。复员后,洪启被分到兵团四建工会,但他不喜欢稳定的工作生活。
于是,他向父亲借了300元,坐火车来到了西安,从此开始了漫长、艰辛却又乐趣无穷的吟唱生涯。
1992年,他离开新疆去了北京,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及后来的宋庄艺术区前后生活了近三十年,在这里,一扇音乐之门向他打开,他认识了许多著名音乐人。金兆均、张广天、陈哲等这些亦师亦友的同道中人给了他专业上的指引和滋养。后来,也是凭借对音乐的执着和对世界的好奇,他分别旅居深圳、大理、成都。
成年后的洪启开始音乐创作。他的原创歌曲《红雪莲》一经问世,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流行,令他拥有了“民谣诗人”的美名。
近年来,他成功推出多首单曲,全部与新疆有关,其中《克拉玛依》《晚风中的霍尔果斯》,以及与作家刘亮程合作的,以茅盾文学奖作品《本巴》为创作基底的歌曲《做梦梦》,都大受业界好评。
王洛宾的歌,成就一个民谣诗人
从小,洪启是在大人们的饭桌上,听着新疆民歌长大的,这种生活历程,在新疆很多孩子们的童年时代,都刻下深深的记忆。
“那个时候,《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玛依拉》等歌曲传唱度很广,但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那是王洛宾的音乐作品。大家统称这些歌曲是新疆民歌。”洪启说。
19岁的洪启离开乌鲁木齐去了北京后,机缘巧合与王洛宾有了一面之缘,深刻意识到王洛宾的歌曲对中国乐坛带来的影响:“当时几乎所有民谣和流行歌曲,都有王洛宾的影子。”
也在那一时期,音乐家雷振邦作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次打动了洪启,两位对新疆音乐有着重大影响的音乐家,自此一直影响着洪启的创作:“不管我走到哪里,新疆元素,新疆题材,都在他乡照亮着我前方的路。”
20余年前,洪启与作家刘亮程相识,在他的人生中,这位好友、兄长,成为他精神上一个重要灯塔。
“他对我说过,不管你是以怎样的状态回来,家乡都是你抹一把眼泪再出发的地方。我一直希望,为家乡写一首歌,诠释出音乐和诗意里的新疆。”洪启回忆。
文旅时代造就艺术梦想
在做原创音乐时,洪启的思考独特鲜明。“新疆流行音乐的方向,应该像《我的阿勒泰》《本巴》这样,将新疆清新、自然的生态基调和特质展现出来,体现出格调和艺术性,这是这片土地赐予我们的礼物。”洪启说,这是新疆的特质,音乐更是一种文化,音乐人不单纯是一个词曲作者、歌手,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前年,洪启陪崔健去了趟吐鲁番,带他和他的乐队成员感受吐鲁番的民间音乐,崔健大受震撼,“他跟我说,一定要在新疆做一些有意思的、高品质的音乐创意活动。”洪启说。
当下,新疆流行音乐生态和年轻的音乐人们越来越有冲击力,艾热等优秀音乐人的作品也极具时代感,将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这足以令人欣慰。
而走出原创音乐人的身份,洪启将这种文化载体的内涵,扩大到了音乐产业上。
“我们进入一个文旅时代,这对每个有艺术梦想的人,都是巨大的机会。”洪启说,新疆大美风情在全世界都令人瞩目。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达坂城等极具人文特色的景点,更是享誉全国,歌曲中的新疆地名、小吃等也成为人们争相追捧、旅游时必定“打卡”的对象。
“一首歌能火一座城”,这已经不再是孤例。赵雷的《成都》、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都为音乐赋能提供了佐证。
同时,连续几年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的引入,且引起巨大反响,也让乌鲁木齐的演艺经济逐渐繁荣。
“实际上,通过文旅发展与音乐产业的结合,将乌鲁木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非遗音乐产业化、数字化、可交易化,建立面向中亚国家与地区的国际数字音乐版权平台,一定能将乌鲁木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发展产业化,上升到符合国家音乐产业发展目标的方向和高度。”洪启说,乌鲁木齐当下的演艺经济逐渐繁荣还只是开始,未来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