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教育 她选择“看见”“相信”“坚守”

乔艳梅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解难点。 受访者供图
春风化语
育人理念:师以德为本,行以爱为源;以匠心教书,用真情育人。
在黑山县的教育版图上,乔艳梅的名字与35年的一线坚守、无数孩子的成长紧密相连。从铁路沿线学校的青涩教师,到屡获殊荣的教学名师,再到新校“拓荒者”,鬓发染霜的她,始终以炽热初心扎根讲台。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这位辽宁省优秀教师,聆听她用“看见”“相信”“坚守”诠释的教育本真。
1990年,不到20岁的乔艳梅师范毕业,站上铁路沿线学校的二年级讲台。彼时,班里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放学后常独自游荡,没人管作业。乔艳梅心疼不已,常把他带回集体公寓辅导。一天清晨,孩子塞给她一颗糖纸磨破的糖:“老师,我有糖了,给你一块。”这颗暖乎乎的糖,让她猛然醒悟:“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要走进孩子世界,接住他们的小心思。”
铁路学校的孩子多是列车员、养路工子女,父母常年不在家。乔艳梅便把教室变成“课后港湾”,放学后敞开大门陪学生写作业;见有孩子总吃凉馒头,就用办公室炉子热饭。凭借这份用心,她很快获评沈阳铁路局“先进工作者”“优秀辅导员”,一颗糖点燃的初心,成了她35年教育路的起点。
“教育是心灵的唤醒”,乔艳梅用一次次守护践行这句话。在铁路学校时,她坚持五六年送单亲留守女孩回家。女孩家在铁路边三角地带,放学要走四里碎石路。一次雪化路滑,女孩摔断书包带,课本沾上泥水,冻得通红的手连手套都没有。乔艳梅蹲地上帮她捡拾,从此风雪无阻接送。暴雨天,她扛着自行车蹚泥路,女孩揪着她衣角说“等我长大背你”;大雪夜,两人挤在宿舍小床,女孩迷糊中说“老师比妈妈还疼我”。
多年后,女孩穿着辅警制服返校:“您当年是我的光,现在我也要照亮别人。”2016年支教时,乔艳梅遇到父母均有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的女孩。她没止步于捐赠,而是午休时手把手教孩子洗衣、洗头,“会照顾自己才是生活的底气”。支教结束后,她放心不下,联合村支书反复沟通,克服重重手续将孩子送进大连福利院。“听说孩子在福利院干净又上进,我才了却牵挂。” 乔艳梅说,教育就是帮孩子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2022年,50多岁的乔艳梅作出艰难决定:离开耕耘十余年、条件优越的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加入新创办的黑山一〇一实验学校“拓荒”。“北关的学生笑脸、成熟氛围让人不舍,但新校承载着家乡教育均衡的期待,老教师该以奉献为重。”建校初期,21人团队带着160多个孩子收拾旧教室,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如今,学校四个年级近1500名学生,开学典礼上整齐的队伍,让她感慨“所有付出都值了”。
日常里,她午休辅导学困生,晨光中陪早读,暮色里改作业,风雨中走访贫困生。有个农村转来的男孩,上课总低头、写字歪扭,乔艳梅手把手教他书写,常夸他“字音读得准”。不到一年,男孩递来一幅画,画里戴眼镜的老师旁写着“谢谢老师,我的老师真好”。除了教学,她还连续多年担任“影子工程”导师,送课下乡帮扶乡村教师,在新校手把手教新班主任写板书、处理班级问题。“教育没有捷径,唯有真心换真心。”看着年轻教师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她感受到“教育薪火相传的力量”。
2023年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师”,2024年晋级“正高级教师”,面对荣誉,乔艳梅直言“受之有愧”:“身边优秀老师太多,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在她心中,荣誉是“路标”,提醒自己“不忘教育初心”。
谈及“教育家精神”,乔艳梅提炼出“看见”“相信”“坚守”三个关键词:“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长,用一辈子坚守,等他们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 教师节来临,她想对同仁说:“讲台不大,装着滚烫的日子,‘守灯人’要先照顾好自己。”对年轻教师,她送上箴言:“慢慢来,急不得,也亏不了。教育不是速成品,今天走的每一步,都会在未来开花。”
回顾35年,乔艳梅最想对初登讲台的自己说:“做教师,你选对了。”若能重来,她依然会选择做小学班主任:“用一辈子陪一群孩子长大,这是最幸运的事。”这束教育的光,将继续在讲台上照亮更多孩子的逐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