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茶烟,一晌云袅
戴婵
步入捞刀河畔这方青垣小院,檐角垂下的铜铃正与穿堂风私语,灰砖黛瓦间浮动着幽幽茶香。一辆黄包车蹲在墙角,车辕上的磨痕还记着当年拉车人的掌纹;旧牌匾的裂痕里,似乎藏着某年某月的炮火声。这便是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罗汉庄的蔡二茶馆。茶馆主人蔡颖强先生将祖宅改作茶寮时,怕是把半部潇湘旧时光都窖藏在此了。
一盏粗瓷,半瓢白沙井水,几枚蜷曲的茶叶,开福区的茶肆素负盛名。民国年间,洞庭春、德园、大华斋、徐松泉四家鼎盛,瀹茗清甘。忽听得铜壶一声清啸,惊得梁间燕子斜掠而过,但见满地阳光碎成光绪年间的瓷片——那光影里恍惚游动着旧时童谣:“一走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茶客半阖眼眸,于氤氲间偷取浮生半日。
时光的轮回充满诗意,复古恰似老茶树上萌发的新芽。近年来,开福区的新中式茶馆如春溪破冰般悄然漫溢。蔡二茶馆似一位时光摆渡人,以从容之姿在岁月的长河中投下涟漪,让往昔与当下在此间温柔相认。
蔡颖强先生是位执着的“拾荒者”,将各色老物件一一寻回,重新排布成民国茶馆的模样。老井台的石缝里蔓着苍苔,太守椅扶手上的包浆映出琥珀光。月份牌停留在立秋那页,泛黄纸页上烫金小字却洇开了墨痕,像迟暮美人滴落的泪珠。缝纫机踏板积着细尘,针脚里还缠着某位闺阁小姐尚未完工的并蒂莲。
每周三与周六的午后,茶馆内就流淌起清越的琴韵,古筝的悠扬与琵琶的清脆交织成趣。若您钟爱梨园风华,塘坡剧场更是不可错过的文化雅集——长沙花鼓戏的生动诙谐、川剧变脸的瞬息万变、长沙弹词的婉转韵致……
在童谣铺子的暖光里,孩童们清泉般的嗓音轻轻漾开,“月亮粑粑”的童谣如珠玉落盘,在斑驳的墙壁间流转跳跃。咖啡馆主人将1936年风靡长沙的“青春宴饮社”复刻于此,白瓷杯盏上印着女侍应叶红的倩影。当年轻人的目光透过镜头温柔凝望,朋友圈便多了一条“打卡父母爱情”的温柔注脚。
蔡颖强先生心中萦绕着一个夙愿:希冀茶馆文化如成都的竹影、重庆的雾霭般,也能这般自然而然地浸润着“开福人家”的晨昏日常。诚如先生所言:茶馆文化的真谛,原不在茶,而在这方“馆”。月色泠然,浸过天井青墁,洇入案上残茗,人们忽然心如明镜:所谓乡愁,无非是从茶烟氤氲到茶汤渐凉的光阴故事。
开福区新中式茶馆的最妙之处,在于它从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它既容得下老茶客“一杯春露暂留客”的旧式风雅,也装得下年轻群体“打卡发圈晒幸福”的现代诉求。它们隐于开福区的灯火阑珊处,寂然凝伫,如鹤影栖烟。
细细思忖,如同蔡颖强先生一般的匠人将半世沧桑细细碾作茶末,竟是以文火慢煨一壶唤作“老长沙”的岁月清茗。茶叶是泛黄的旧光阴,开水是沸腾的新世相,两相激荡间,泡开了此刻开福区上空袅袅升腾的人间烟火,那茶香里沉淀着半城风雨和一城故事。我不禁喟然:茶烟起处恒开福,茗盏斟时暂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