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跑
记者简宏妮

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前,右二)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开跑。这场赛事吸引了20多家企业和高校的自研团队参与,成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焦点。
2025年,从春晚舞台到亚冬会赛场,从展会展台到车间一线,人形机器人火起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机器人在长距离运动中展现的技术实力,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启动加速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王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阶段,举办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可以牵引技术突破升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蓬勃发展。本次赛事为产业提供了集中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将深度激发全社会的讨论,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促进更多行业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了解和认可。”
跨界“跑马”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研发的75厘米矮型机器人“0306小巨人”,是本次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最矮的机器人,研发团队透露,针对不平坦路面,“0306小巨人”专门进行了优化,配备了180度旋转关节电机与橡胶鞋底。

4月19日,小巨人队选手北职大“0306小巨人”在比赛中挥手(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与“小巨人”一样同为“轻量级”阵营的参赛选手,还有广州高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小海”(Mini Hi),其身高82厘米、体重仅17千克。据该公司算法工程师黄沛鑫介绍,“小海”安装了近似人类的腿部关节,可实现跑步、跨障碍、上台阶等功能。
“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长距离运动涉及的技术点很多。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点一是长时间连续运动下的稳定性,以及关节、传感器等零部件和机器人整体运动结构的可靠性。二是续航能力和电池更换方式的便捷性。三是整体结构设计水平。这些决定了人形机器人‘跑马’的最终效果。”王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王尧认为,从技术水平看,当前,我国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实现比较稳定的走、跑、跳等基础运动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初级交互能力,总体处于“基础能力实现”阶段,部分产品还能做出跳舞、武术等较为复杂的动作。在此基础上,部分企业开始加速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和民生服务等场景的应用,产品已初步具备完成一些初级任务的简单作业能力。
从实验室的初步探索到赛场的实战演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呈现出加速趋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此次“人机半马”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因此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我们希望用此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梁靓说。
作为此次赛事举办城市,北京市将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及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北京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2025年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围绕人形机器人加速产业布局,北京并非独行者。近年来,“机器人+场景”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多座城市以“赛一场马,测一项能”为主旨,通过赛事等窗口展示技术实力,带动地方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聚焦工业机器人量产与应用,2023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到了1797亿元;杭州以“低成本量产+场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推动宇树科技、云深处等企业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占据全球超60%市场份额;上海以人形机器人量产化为突破口,率先发布《具身智能智能化等级分级指南》等团体标准,构建“AI+机器人”融合创新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
拓宽赛道
近日,在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生产的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分别在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进行实训,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搬运和精密装配等。
优必选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在车厂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训。未来,优必选还将拓展更多合作工厂,全面推动多机协同实训的落地,进一步深化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智能行为。而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目前,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已经开始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
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学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形机器人“跑马热”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的双重驱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感知交互、决策智能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自2020年起,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创业投资和新兴科技行业数据服务商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商共获得近20亿元人民币新资金,累计20笔交易,高于去年同期4笔交易获得的12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专利储备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2/3,长三角、珠三角形成3000余家企业集群。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1/3。我国“十四五”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落地汽车工厂、家庭服务等场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表示,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推动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发展。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看来,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最大力量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让人形机器人拥有“大脑”,逐步具备泛化能力。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进入‘技术-产品-应用’的迭代发展路径,从制造业等垂直行业的质检、装配、巡检等简单场景应用开始,逐步向需要复杂技能和高水平智能的场景应用演进。”王尧说。
未来可期
一边是火热的机器人赛事,一边是技术突破与风险并存的挑战。对于大众关注的机器人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业内专家亦表示需要重视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在这场“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中,有的机器人摔倒后,迅速起身向观众挥手致意,并再次投入比赛;也有的机器人跑着跑着头部掉落,经技术人员迅速组装后,继续前行;还有的机器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电补能”,技术人员不时拎起机器人的“扶手”维持其平衡……摔倒、扶起,换电、再出发,对这些“比赛花絮”不少人评价——“谁的成长路上不摔跤呢?”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充满挑战,从技术难题到伦理和社会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来解决。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在多个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普及和应用仍然需要解决许多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特聘研究员刘伟说。
业内人士透露,综合行业数据,人形机器人比较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包括关节轴承、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造成这些故障的原因,一是运动负荷超标;二是环境适应性不足。另外,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也要注重材料科学的应用,比如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和耐磨损涂层技术等,以降低零部件的损耗率。
“在体育赛事中,‘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现了人类对自我超越的不懈追求。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同样如此,跌倒、爬起,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具身智能向前的阶梯。”王学实说。
一名业内工程师透露,机器人每摔倒一次,后台就会收到上千组异常数据。这些“跑”出来的数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状态,还包含了如何在不同路面上分配关节扭矩、调整步频等信息,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力,而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在一次次“极限测试”中加速落地应用的进程。
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以人形机器人接一杯水为例——要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就要求“大脑”具备多层级决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递等具体动作,则需“小脑”精准控制。如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被认为“小脑发达”,展示出很高的运动控制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说,在“大脑”方面,海内外还未出现像大模型那样的突破性产品。软件方面,面向跨场景的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比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机器脑的专用算力芯片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普及。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虽已落幕,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王尧认为,半马活动为技术迭代和实际场景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活动的各参加单位在本次活动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对于未来提升人形机器人产品在生产制造、物流、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应急救援等各个场景中进行长时间作业所需的续航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未来可以结合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新发展和具体应用场景需求,在各领域进行应用探索,将机器人能力拓展落到实际应用上,通过应用牵引技术落地,最终实现从“能跑完半马”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跨越。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