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率高达97%!家长:还能带孩子去游泳吗?
近日,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的求助信息引起广泛关注,其带5岁女儿游泳和泡温泉,过了几天,女儿便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症状,隔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后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况非常危急。

无独有偶,2023年6月,贵州一名孩子家长在网上持续记录自己孩子生病就医的经历。据说孩子去海边游了一次泳,竟感染了罕见的“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
这“食脑虫”究竟是什么? 炎炎夏日还能愉快地去游泳吗?跟随《第一现场》记者一起来看看传染科医生怎么说。
“食脑虫”:
并非昆虫 藏身淡水与土壤
医生说,“食脑虫”,即阿米巴原虫,并不是某种昆虫,而是一种形态古老的单细胞原生生物。这类生物并非真正 “食用大脑”,但其感染会导致致命的脑部炎症,死亡率极高,因此被民间形象地称为 “食脑虫”。


它个头非常小,肉眼看不见,只能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雷旻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
“食脑虫”的自然栖息地具有明确的生态特征,其生存范围广泛且与人类日常可能接触的环境密切相关。这类原虫主要栖息于淡水环境中,像湖泊、河流、水塘、溪流等自然水域均可能成为其滋生地。
除此之外,雷医生还表示“食脑虫”除了淡水区域,在土壤环境中也能存活。
阿米巴原虫主要栖息于淡水环境中,像湖泊、河流、水塘、溪流等自然水域均可能成为其滋生地。这些水体在温暖季节(尤其是夏季)水温升高至 25-40℃时,因富氧且有机质丰富,更利于其活跃繁殖。
土壤中的湿润微环境可为其提供暂时的生存条件,尤其在雨后或土壤湿度较高的区域,可能成为原虫从水体向其他环境扩散的过渡载体。不过相较于稳定的淡水环境,土壤并非其长期繁衍的主要场所,更多是作为环境迁移中的临时栖息地存在。

感染“食脑虫” 病死率极高
公开数据显示:巴氏阿米巴原虫导致的脑炎病死率超过89%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脑部感染死亡的死亡率,更是高达97% 。
对于这项稍显狰狞的数据,医生认为“大家也无需过度紧张”。
“食脑虫” 并非一旦接触就必然会引发感染,其感染存在明显的概率性。据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每 2.6 万次接触可能才会出现一次感染机会。这意味着在日常与自然水域或可能存在原虫的环境接触时,感染的风险其实是非常低的,不必因此对正常的水体活动产生过度恐惧。

感染途径:鼻腔是“入口”
医生提醒,当大家在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水域中游泳、嬉戏,尤其是进行跳水、潜水等容易让水强力冲进鼻腔的活动时,此类原虫就顺势进入鼻腔。
若儿童出现发烧、头痛、抽搐、呕吐等症状,同时近期有过自然水域接触史 —— 尤其是曾在湖泊、河流、水塘、温泉等淡水环境中游玩,且存在呛水经历时,需高度警惕 “食脑虫” 感染的可能性。
医生还表示,像发烧、头疼这类症状与 “食脑虫” 引发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早期表现高度吻合,而呛水过程可能导致原虫通过鼻腔侵入体内。由于感染后病程进展迅速,且早期症状易与普通感冒、中暑等混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淡水接触史和呛水经历,为快速诊断和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夏季游泳能去吗?
这些地方相对安全
那么,还能让孩子去游泳吗?


家长 刘女士
暑假的时候孩子回老家,经常会去农村的小溪游泳。之前没有这方面的防护意识,看了医生提醒后确实要警醒孩子,在野外玩水的时候要注意头不能浸到水里面。尤其是身上带有伤口的时候,尽量不要去玩水。
医生表示,海边、正规的游泳池还是可以去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消毒不合格的游泳池也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不过,在海水中游泳相对而言更为安全。此外,由于 “食脑虫” 偏好温暖水域,所以儿童若曾前往温泉游玩,也需格外留意。
场妹提醒:
1.避免高危水域接触
尽量不在温暖季节(夏季为主)前往未消毒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温泉等水域游泳、潜水或嬉戏,尤其避免在水质浑浊的区域活动。
2.做好鼻腔防护
若需在淡水环境中活动,建议佩戴鼻夹,防止水流直接进入鼻腔;游泳或玩水时避免呛水、跳水等可能让水进入鼻腔的动作。
3.确保泳池安全
选择正规消毒的游泳池,确认池水含氯量达标(游离氯 0.5-1.0 mg/L);游泳后及时用清水冲洗鼻腔和身体。
4.注意日常用水卫生
洗鼻、冲澡时避免使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或井水,需用煮沸冷却后的水、瓶装纯净水或消毒过的水;避免用脏水擦拭鼻腔或眼部。
5.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免疫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前往自然淡水水域的频率;若接触后出现不适,需第一时间告知医生接触史。
第一现场记者丨潘华萍、王莉芳
来源: 第一现场&壹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