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 统筹兼顾推动绿色蝶变
春风拂沃野,植绿正当时。五月的大地上,一片植树造林的繁忙景象。整地、挖坑、种植、回填、踩实、浇水,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大安市两家子镇的廊道绿化现场,人们忙着种植新绿,为公路筑起绿色防线。

植树造林现场
这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造林现场。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纪凤奎介绍说:“今年以来,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白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国家支持、地方统筹、林权主体自筹的资金筹措方式,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目前,全市今年完成廊道绿化409.3公里,村屯绿化443个,各类造林9.2万亩。我们抢抓今年土壤墒情好的有利契机,加快完成今年造林绿化任务,做好后期抚育管护等工作,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管住一片成林一片,为构筑牢不可破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吉林建设贡献白城力量。”

白城市的三北防护林
吉林省白城市积极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林草湿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的新模式,统筹实施了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2023—2025年三年造林绿化行动等,走出了一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建设和修复之路。
白城市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缘,是中国北方防沙带的重点区域,同时又处在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土分布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白城市被列入“三北”工程核心攻坚区。白城市闻令而动,成立了“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工作专班,聚焦北方防沙带建设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系统实施造林绿化、草原治理、林草湿生态连通等生态修复治理,推动防沙治沙从“单要素”向“全要素”治理转变。

白城市的廊道绿化
依托“三北”工程,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亮点纷呈。白城市深入实施“三北”工程建设和全市三年造林绿化行动,积极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进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科尔沁防风固沙连通带,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实施廊道绿化、村屯绿化和城市绿化;开展白城市中央财政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建设,项目规划期为2024—2026年,项目总投资为8256.8万元,实施森林抚育6.9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9.15万亩;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启动实施了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累计完成造林75.23万亩、廊道绿化1208.71公里,村屯绿化1772个、城市绿化196万平方米、治理草原72.49万亩,修复湿地59.84万亩;开展吉林省白城市科尔沁沙地北缘综合治理国土绿化示范项目,这是白城林草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治理项目,中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3.3亿元,共完成生态治理15.9万亩,其中造林7.67万亩,草原治理5.23万亩,湿地修复3万亩;实施大安市、通榆县两个省级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共完成生态治理26.9万亩,完成造林5.9万亩,绿化美化村屯40个,绿化公路112.01公里,治理草原20.38万亩,修复湿地2万亩。通过实施国、省试点示范项目,白城市打造防风固沙、盐碱地治理的样板工程20处,充分发挥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同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提供示范引导。

开展草原修复治理
加强修复和保护,草原治理成效显著。修订完善了《白城市草原生态保护条例》,采取围栏封育、草场改良、禁牧和人工种草等措施,对沙化、盐碱化草地和退化草原进行治理,使草原、草地内碱斑、裸露地等“斑秃”地块得到填实、复绿。精准实施万亩以上集中连片草场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对镇赉万宝山草场、大安姜家甸草场、洮北区青山草场等23个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大型草场进行改造提升和种草改良。白城市依托国土绿化、林草湿连通、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公路两侧种草覆绿等项目,共完成草原修复治理67.87万亩,建设镇赉县万宝山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1处,洮北区青山国家草场1处,大安姜家店省级羊草种子基地1处。通过持续治理,白城市草原土壤逐渐改善,草种质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显著提高,草原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均得到明显提升。
科技治沙提升效能,探索生态修复治理的科学模式。白城市坚持适地适树、适草适湿、以水定绿、科学绿化、创新驱动原则,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林草科学技术,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防沙治沙和盐碱地治理上,积极探索林草湿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和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建设,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得到了全面提升。在优良树种选育方面,培育出了白城杨系列,在“三北”工程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林树种也由过去单一杨树纯林转变为多树种、多结构的经济林、混交林;科学总结出了固定半固定沙丘、盐碱地、半山区、栗钙土(白干土)区等多种吉林西部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针对当地风沙、干旱、盐碱化的实际情况,在坚持抗旱坐水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措施的基础上,又推广使用了树垄覆膜、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严格推行工程造林措施,倡导专业化造林,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操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治理成效。
近两年来,白城市累计投资8.6亿元,完成各类造林 21.21万亩,开展廊道绿化845.37公里,村屯绿化896个。白城市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与修复,土地荒漠化程度减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构筑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来源:魏静、摄影 赵冷冰 王万峰